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提升,很多珍贵的文物都被专家珍藏在博物馆之中,成为馆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博物馆中大多数的文物都是民间的老百姓发现便主动上交给国家的。可以是我国的博物馆能够有如此丰富的文物数量,和每个国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其中人们最熟知的就是镇国之宝“后母戊鼎”和陶鹰罐了,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被村民发现并使用了9年的“水瓢”了,专家表示这只水瓢在市场上的价格高达上亿,村民主动上交后获元奖励。
上世纪80年代,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的四桥村附近的田中,有一位村民正在田中埋头骨干着,就在他不知疲倦地挥动手中的锄头时,突然在土中碰到了一个非常坚硬的物体。村民原本以为是块石头,于是想要将其挖出丢弃,但意外的是这并不是石头,而是一个浑身呈绿色的像家用的水瓢一样的东西。村民拿起这只“水瓢”细细地端详着,越看越是觉得很像是古代时期人们所用的器物。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文物贵重,只当是一个顺手的水瓢就将其带回家中。
这只水瓢在村民家中一呆就是9年之久,一直到年时它才结束了“水瓢”的生涯。当时周宁县博物馆的馆长郑勇带着一行专家来到村里进行文物调研,正巧接到专家的就是这位村民。看到专家的将其和研究,村民突然想起自己前些年捡到的“水瓢”,想要知道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价值,于是将事情告知专家。专家得知后来到村民家中对这个水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结局令人十分惊喜,通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只水瓢的确是古代时期的文物。但它并不是水瓢,而是距今已经有多年的熨斗。它的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并且通体素面无纹,其斗身布满铜绿,且还沾有一些闽东北常见的红壤,整体保存相当完好。是前闵越先民们所用的青铜熨斗,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熨斗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但当时的熨斗和现在的意义完全不同,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具,专门用来对待牢中不听话的囚犯。
将其放在火种烤热后直接放在犯人的皮肤上。后来到了秦汉初年,熨斗才开始由刑具变成熨烫衣服,并一直流传到了至今。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开始用青铜器制作熨斗,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至于为什么叫做熨斗,这其中也有非常特殊的含义。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则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在汉唐时期,是在熨斗里盛上热水,用来熨烫当时流行的丝织品。而在明清时期,则是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等熨斗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被叫做“火斗”。
而村民挖到的这个熨斗身上所带有的价值也非常高,不论是历史文化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非常可贵,就连专家都表示价值远超上亿。得知文物贵重后,村民表示自己愿意无偿上交这件文物,希望专家可以好好保护它。村民的善解人意让专家十分感动,直接奖励了元并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