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村的牛羊有了
“可移动新家”
——若尔盖县达扎寺镇向东村
实施草畜平衡生态项目小记
朝阳初升,当温柔的晨光撒向若尔盖大草原时,达扎寺镇向东村村民泽旺若丹准时将牛羊赶出了自家新修建的棚圈。
“呿哦,呿哦……”在他的一声声的吆喝中,不多一会,这些牛羊就散落在周边的牧场上,悠然地啃食着牧草,一群群、一片片,给春日的草原增添了生机。
坐落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向东村是若尔盖县实施草畜平衡生态项目的试点村之一。去年6月,一款生态环保、拆装方便的多功能牦牛巷道圈在这里出现,颠覆了当地群众对传统“牛圈”的认知。
这种多功能牦牛巷道圈以优质的钢管为材料,每个卡扣上下连接,使用螺丝固定组装,不仅稳固性好,抗撞击力强,还可根据不同牛群数量任意拆装组合,非常简单实用。
泽旺若丹家就是村里率先安装牦牛多功能巷道圈的家庭之一,如今已经使用了大半年,他对这个新型的“可移动牛圈”可谓是赞不绝口。
“传统的牛圈在建造时需要打地基、挖草皮,费时费力,伤害草原,还不能移动。”泽旺若丹一边用力推了推巷道圈的钢管,一边说:“新圈结实耐用不说,牛羊去到哪,就可以把他们的‘家’安到哪。”
牛圈的变革背后隐藏着这里的一个痛点——过去,牲畜数量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但草地面积与牧草产量是恒定的,使得草原与畜牧的“矛盾”日渐扩大。
“减则存,不减则退。”当地决策者深谙此理,把保护好这片草原湿地当作头等大事,探索出了“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顺势养殖集成技术,通过对草原“减负”,使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而向东村牦牛多功能巷道圈示范建设项目则是实现“冬春圈养”,推进草畜平衡的又一次发力。
“以向村东为例,对超载部分的牲畜我们要求牧民或是出售,或是在牦牛多功能巷道圈中进行圈养。牲畜正常出栏率按现存栏数量10%出栏,对超载部分按30%数量进行减畜,年终核定存栏量为正常出栏率和减畜后的剩余部分量。”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朗夺尔基介绍说。
但是,草畜平衡推行起来并非易事,一开始大家都有顾虑,因此解决农牧民“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的问题迫在眉睫。
面对挑战,县湿地管理局苦寻打破瓶颈、疏通堵点的路径,实施了一系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对每个巷道圈补助元;每户饲料补贴元;聘请草畜平衡管护人员个人,实现一户一岗,每人一年有一万元补贴……
如同“及时雨”一般,这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让向东村的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陆续修建起巷道圈,并自觉出栏自家超载的牲畜。
去年秋天,泽旺若丹就将他家超载的多头牛多只羊全部售出,他告诉记者:“虽说牛羊的数量减少了,但质量却变好了,价格也变高了。”
科学的养殖方式,让向东村村民成了草畜平衡战略的最有力支持者。数据有声,到目前,向东村共修建牦牛多功能巷道圈个,基本实现全村覆盖。
同时,科学的养殖方式也让向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今年,我明显感觉到草场的草密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草原。”望向自家膘肥体壮的牦牛,村民罗让夺尔吉介绍起了草畜平衡生态项目实施后向东村的新变化。“草场好了,生态环境好了,对我们牧民来说就是最大的福音。”他动情地说。
牧民增收,草场更绿。可以说,向东村修建的不仅是牛羊可移动的”新家”,更是草畜平衡发展的通途。相信未来,若尔盖县将有更多的“向东村”迈向这条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大道。
社会热点
更多阿坝州社会热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