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鲤鱼溪景区内的荷花池。王东明摄
中新网福建宁德5月20日电“听一夜水流,古镇顽皮的呼噜声……鲤鱼衔走旧梦,炊烟等归人。”入夜,在位于鲤鱼溪畔的“鲤想青年”民谣小酒吧内,慕名而来的游客,三三两两地各自围坐一桌,小酌几杯,并随着吉他节奏轻声吟唱《老下雨的周宁》。
这首《老下雨的周宁》系陈子昀团队的原创歌曲,那两句歌词,也是他最钟爱的。现年28岁的陈子昀告诉中新网记者,鲤鱼溪溪水彻夜流淌,溪中鲤鱼玩耍的咕噜声,就如同人的呼噜声一般;人们不必执着于过往,更应追寻未来。
图为游客在鲤鱼溪投喂鲤鱼。王东明摄
鲤鱼溪,位于福建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据地方史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郑氏祖先迁居浦源村,为防止水源被污染或投毒,便在村中长多米的溪流中放养鲤鱼,并制定严禁捕捞和伤害鲤鱼的族规。村民们严守族规,代代相传,形成了一条美丽的鲤鱼溪,被誉为“中华奇观”。
沿溪而行,两岸古民居林立。穿村而过的清澈溪水中,众多锦鲤怡然自得。如有游客投食,锦鲤竞相争食,往来穿梭;如双手持续击掌,鲤鱼也会闻声而来,见影而聚,充满了浓烈的“人情味”。
来自周宁县的游客彭女士告诉记者,每周她都会从周宁县城关带着孩子到鲤鱼溪游玩,这里空气清新、景色美丽,孩子也喜欢。
图为鲤鱼溪两岸古民居林立。王东明摄
正是浦源村的古朴静谧,吸引陈子昀返乡创业。年英国留学归来的陈子昀,在宁德市从事保险行业,此后和三五好友的交谈中,萌生到古村落创业的想法,并于年8月将创业项目落地浦源村。
“本身对文化这方面就一直很感兴趣。”陈子昀说,浦源村的生活节奏很慢,给人一种很古朴和惬意的感觉,所以借鉴云南丽江、北京后海酒吧的理念,在浦源村开办“鲤想青年”,给鲤鱼溪增添一点声音。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鲤想青年”生意越来越红火,并增添餐饮业务,每个月收入达3万多元(人民币,下同)。陈子昀称,目前正筹备开精品民宿,搭配唱歌培训、木工传统技艺、夯土等自然学堂,并将该模式植入至其他乡镇的村落。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鲤鱼文化,让浦源村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获评“中国鲤鱼文化之乡”“福建最美的乡村”等,并完成鱼祭广场、鲤鱼溪漫行道、荷花池、灯光秀等工程建设,丰富核心景区内涵;在鲤鱼溪民俗馆集中展示评书、手工制硋、手工制蓑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航拍礼门乡常源村。王东明摄
数据显示,鲤鱼溪年游客达6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多万元。浦源镇党委书记黄瑞宝表示,将创新宣传鲤鱼文化,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村规民约和家训家规,争取旅游人气兴旺、游人如织,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古村落的发展,也吸引43岁的黄传杰返乡创业。此前在上海经商的他,年回到周宁县礼门乡常源村开办集餐饮、休闲、娱乐、民宿于一体的古村山庄,并开设农场养殖白雪鸡,种植黄花菜。
“家乡建设得好,想回村做点事情,也带动一些村民增收。”黄传杰说,现在来旅游的人是越来越多,今年以来,山庄的收入达6万多元,一年四批的白雪鸡养殖预期收入将达十五、六万元,并带动3名村民增收1万多元;后期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图为航拍礼门乡常源村。王东明摄
走进依山而建的常源村,村庄内60余栋古民居保护完好,别具特色,特别是集防火防盗作用于一体、高达十几米的夯土墙,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倒;穿村而过的小溪溪水潺潺,一万多只色彩斑斓的锦鲤悠然自得,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常源村,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筹资修建香炉山道路、观景台等旅游配套设施,实施古民居屋檐复原、古巷道复原、修建仿古长廊等,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带动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常源村驻村第一书记余昌武表示,将通过挖掘打糍粑、酿酒、制作棕衣、密语等民俗文化,示范带动发展农家乐,同时努力挖掘和开发香炉山文化,为村发展旅游提供新亮点,争创3A级景区。(文/吕巧琴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