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据《说文》记载,“熨,持火申缯也。一曰火斗。”熨斗其实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福建宁德就发现了古时候的熨斗,它并不是出自哪座古墓,而是一个农民的家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泗桥乡的一位农民工在临县务工时,一锄头刨出了一个形似长柄平底锅的铜器。这个长相古怪的东西全身布满绿锈,说是水瓢,却显得十分笨重,说是平底锅,却体积太小。满腹疑惑的农民工在收工后问了好几个人,大家都连连摆手,告诉他:“不值钱!”由于家里刚好缺一个水瓢,农民工便把这个造型奇特的铜器带回了家,一用就是好几年。
年,周宁县博物馆的馆长郑勇带着几个人,前往泗桥乡去做文物调研。这位农民工便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顺便看看这只用了好几年的“水舀子”是否有收藏价值。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这是个好东西。”郑勇馆长回忆道。这件被当做水瓢多年的铜器其实是古时候的熨斗,它外形呈圆腹,宽口沿,且有长柄,全身上下布满了铜绿,并没有镌刻任何纹路,显得很是简单素雅。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郑勇馆长立刻断定了这件铜器的用途,并认为它极具考古价值。
在征得农民的同意后,郑馆长一行人将这件文物带回了博物馆进行研究。在经过专业检测后,专家们最终认定,这只熨斗是东汉末年闽越先民所用的文物,距今已经有年的历史。
郑馆长介绍,汉朝时期,中原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经颇为发达,而闵东北山区却相对落后一些。这件青铜熨斗的发现,证明中原文明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传入了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
据记载,熨斗在商代发明时,是被当成一种刑具来使用的,到了秦末汉初,才渐渐被当成熨烫衣服的工具。古人在熨衣服之前,将烧红的木炭放进熨斗里,待到底部发烫时,再去熨烫衣料。“这种熨斗还不是平民百姓家里能用得了的。”郑馆长说道。原来,青铜熨斗一般是用来熨烫丝织物的,也只有王公大臣才会使用,平民百姓平常穿的都是粗布麻衣,根本用不上这种熨斗。
这件熨斗虽然不是国宝级文物,但也是东汉时期的文物,不得不说,发现这只熨斗的农民还是很值得夸赞的,因为他懂得将文物上交给国家。不知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