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驻村第一书记的三件心事看福建

导读

短短三年,小山村大变样。

周宁县礼门乡常源村的村民们都说,变化和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派驻到常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余昌武的努力分不开。

如何聚民心?怎样强产业?如何树文化?

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一书”的余昌武紧盯着这三件事,想办法、干实事,干一件、成一件,让常源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作者丨中华合作时报记者蔡靓

山路走了许久,视野终于开阔。只见村口一块大石上用红色字体写着:“福建农信挂钩帮扶村常源”。

常源村到了。

深秋的周宁县礼门乡常源村,青山掩映、溪水环绕、树木葱郁。狭长的石板路两旁,分布着60余栋古色古香的闽东老宅,不时有游人驻足赏景。到了周末,旅游大巴和熙熙攘攘的游客更是让这个小山村热闹非凡。

从前的常源却是另一番模样。这里曾是福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地处山坳、交通不便,产业不成规模,农业效益低下,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容村貌亟待改善。

短短三年,小山村大变样。

村民们都说,变化和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派驻到常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余昌武的努力分不开。

听到这话,余昌武摆了摆手说:“主要是村‘两委’带动,大家齐心协力,才有了今天的美丽新常源。”

但村民们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自从三年前来到常源驻村,余昌武心里想的、努力做的,都是怎么帮助这个小山村脱贫致富。

如何聚民心?怎样强产业?如何树文化?

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一书”的余昌武紧盯着这三件事,想办法、干实事,干一件、成一件,让常源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图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右二)一行到常源村调研时,听取余昌武(左四)介绍驻村工作情况。

如何聚民心?

党建引领治理家园聚合力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声。”

走进余昌武在村里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这幅字。

“‘第一书记’意味着第一责任。”余昌武告诉《中华合作时报》记者,从年12月14日驻村第一天开始,他就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了解民情,思索加强党建的法子和脱贫致富的路子。

脱贫致富、振兴乡村,需要调动起全村的积极性。

如何聚民心?这是余昌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乡村党组织是主心骨。”他很快找到了解决难题的“牛鼻子”。

年新年伊始,余昌武就组织召开了常源村党支部年第一次党员大会和组织生活会。会议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邀请了常源村老支书结合自身经历讲党课,大家同学习、谈感想,说问题、找方法,还共同研究讨论了村里未来发展计划。

这次会议整整开了一天。

“参会的党员当场表示,这次开会学习、讨论的感觉不一样,也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时任常源村党支部书记黄利清告诉记者。

此后,常源村党支部以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培育了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既懂产业运作又能遵章守纪的党员作为后备干部。在余昌武的带动下,常源村结合“两学一做”及主题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还举办了党员“守初心·二亮一比(亮身份、亮承诺、比作为)”活动,并为全村23名党员家庭授牌。

一系列务实的党建举措,为村里的党员提振了信心,也增强了其发挥带动作用的士气。

↑图为常源村党支部与龙潭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签约仪式。

从前的常源村,环境脏乱差,通往后山的道路还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余昌武带领党员先锋队一起清运村里堆积的垃圾,还多方协调资金,布设排污管道,修建公厕、防洪沟和通往后山的石板台阶。

“你看,‘一书’就是来做事情的。”看到余昌武带头上阵整治村容村貌,村民们纷纷说道。

“作为村干部,村民都盯着你,如果自己都不以身作则,让百姓如何信任你、支持你?”余昌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渐渐地,村里的群众对村“两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在余昌武和党员先锋队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到美化家园的行动中,常源村相继完成亲水步行道建设、河道清理、房前屋后环境美化。同时,围绕“原生态”主题,常源村实现了古民居屋檐复原、古巷道复原、仿古长廊修建、灰楼拆除、村口仿古改造,余昌武还带领村民们在村庄周围种植了余棵桃树。

在桃花映衬下,古村风景更美、生态更好,蜕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图为常源村。

怎样强产业?

集聚人才乡村旅游立支点

“常源的问题不仅在‘面子’,还在‘里子’。”余昌武告诉记者,常源村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少,村里缺乏产业,村民多外出打工谋生,村集体经济收入比较少,想要彻底改变贫困村的面貌,非得大力发展产业不可。

怎样强产业?这是余昌武从驻村起就在思索的第二个问题。

通过在常源村和周边的调研,以及对厦地、龙潭等闽东知名古村落的探访,余昌武找到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村“两委”班子对常源村未来发展达成了一致意见:常源村周边景色秀美、空气清新,附近还有陈峭AAA景区。保护好古村落、开发村庄周边风景区、推广乡村游,是促进常源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

方向有了,思路定了,余昌武立刻带领大家行动起来。

在打造“原生态”古村的同时,他带领村民筹资修建了米长的香炉山道路以及米长连接旅游服务中心的石板路,既改善旅游基础条件,又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为了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常源村还修建了棕岗坮观景台,既能供游客烧烤、露营、摄影,又可对外出租增加村财收入。

古村落的发展,也吸引了外出的人才返乡创业,43岁的黄传杰就是其中的代表。

从前在上海经商的他,年夏天和妻子一起回到常源村,开办集餐饮、休闲、娱乐、民宿于一体的古村山庄。

“当时回家乡发现,‘一书’对常源村发展规划得很好,自己也想回村做点事情,并带动一些乡亲共同致富。”黄传杰说,在‘一书’推动下,现在来常源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周末都能达两百多人。“经常接到陌生的订房电话,一问才知道,很多是‘一书’介绍来的。”

“你可是村里致富的‘种子’,我比你还着急,就怕你赚不到钱。”一旁的余昌武快人快语道。

“发展乡村旅游,还要带动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余昌武带领村民开垦了亩荒地建设村集体农场,农场由村委倡导成立的周宁乡情种养专业合作社承包管理,确保农场的日常管理和未来收益;合作社与福建省怡然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种植有机蔬菜、养殖土鸡,公司最低限价收购,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此项每年就能增加村财收入5万元,还带动了5户贫困农户就业,实现脱贫。

↑图为常源村集体农场。

今年春天,在余昌武的倡议下,农场种植了60亩黄花菜。夏天旅游旺季到来时,农场梯田上绽放的黄花菜吸引了更多游客观光、摄影、采摘。

围绕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传统古村落人文景观资源做文章,常源村的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已初具雏形,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于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今年“五一”期间还首次成为周宁县官方推介的旅游景点。

“有了产业,村民和村财增收就有了支点。”余昌武介绍,常源村已引入专业团队到村里修葺古民居、改建民宿,还计划发展文创产业、民俗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古村慢生活”的新业态,争创AAA景区。

“线路图”已绘就,如何做大做强常源村乡村旅游产业,他胸有成竹。

如何树文化?

弘扬新风文化传承谋长远

在余昌武的努力和带动下,年以来,常源村累计筹措资金多万元,完成了30多个项目建设,村财收入从年底的5万多元,增加到年底的15万多元,预计年将突破20万元。年底,常源村已经摘除了贫困村“帽子”,成功实现脱贫;年,常源村被周宁县列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民主法制示范村。

“要给村里留下致富产业,更要留下精神财富。”在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的同时,余昌武还思考着另一个问题:如何树文化?

“党建工作,要很好地融入到乡村文明建设中去。”在一次党支部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这一理念。

在余昌武的倡导下,一方面,常源村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先进村参观学习,增加工作交流、拓宽眼界;设置党员责任岗,共同维护村内的环境卫生、和谐稳定;还与周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在村里建起了党建共建阵地“初心园”。

另一方面,常源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其中;收集整理村庄的民俗文化、人文典故并编撰成册,培育文化自豪感。最近,村里正在建设“村史馆”,不仅能够传承常源村的传统文化,还能作为旅游景点,提升村庄知名度。

↑图为余昌武(右)和村民一起建设村史馆。

“‘一书’干活是一把好手。”村史馆立柱那天,余昌武和村民们一起肩扛背挑,忙活了一整天,一位村民拍着他的肩膀这样赞叹道。

“要改善村风民风,既要加强党建、弘扬新风,又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余昌武说。

凭着在福建农信系统工作的优势,余昌武每年还帮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困难学子申请到福建农信“福万通慈善基金”,并召开应届大学生及在校大学生座谈会,培树崇文重教的民风,为常源村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希冀大学生们学业有成,回报桑梓。

不难看出,20多年的农信系统工作经验和近3年的驻村工作经历,让他处理起农村工作中的难点更加得心应手了。

乡韵悠悠,村风融融。

记者到访常源村时,恰逢常源村文化中心完成了改造和扩建,乡村振兴展览馆、红色文化教育馆、民俗文化展示馆、农信“三有书屋”不仅丰富了常源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成为礼门乡党校的现场教学点。

10月23日,常源村现场教学点正式对外开放,余昌武为首批参观学习的三十多名党员讲授了《促进古村活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党课。

↑图为余昌武在常源村现场教学点讲党课。

驻村期间的艰辛与付出,组织和村民都看在眼里。去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余昌武被周宁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最近,得知驻村时间将延长半年,他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常源村争创AAA级景区的工作中了……

“党建队伍的正气树起来了,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起来了,崇文重教回报桑梓的风气浓起来了,乡村旅游也一定会旺起来,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将走得更加坚实!”对于常源村的未来,余昌武信心满满。

尾声

以忘我情怀践初心,用宝贵年华赴使命。

近几年,福建省农信联社选派了以余昌武为代表的4名党员干部,到宁德市周宁县、古田县、屏南县等苏区老区的贫困村驻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与广大村民共谋脱贫致富的出路,并给予资金支持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将农信力量注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场没有硝烟的“硬仗”最前线。

在常源村的采访临近尾声,记者在观景台上眺望,美丽新常源尽收眼底,清澈的常源小溪绕着古民居缓缓向东流去……

着眼美丽新乡村,余昌武感慨道:“要实现我的三个心愿,必须做到三个‘有’呀!要有情怀,永葆福建农信为农服务的情怀;要有责任,对组织负责、对百姓负责、也对自己负责;要有担当,充满正气地去做对村庄发展和村民致富有益的事。人生短短几十年,不一定能做很多事,希望以后老了回忆起来,驻村工作能成为我人生中有意义的一件事。”

当岁月流逝,越来越美的新乡村会证明,脚底沾满泥土、心中装满乡亲的福建农信驻村“第一书记”,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点击图片查看蔡靓代表作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