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如何玩出不同味东南网

金秋时节,漫步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入目即是风景。

东南网10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程枝文文/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进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带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福建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怎么有机融合?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专家学者有何看法?

趋势>>>

乡村文化成转型升级新引擎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自驾、短途、家庭亲子游成为乡村旅游市场新趋向。数据显示,去年1—8月,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2.07亿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到亿元。

金秋时节,漫步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入目即是风景:沿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前行,小桥流水,黄墙黛瓦沿溪而建,一座座古民居正变身为书屋、咖啡馆、小酒吧、民宿,让人流连忘返。

而就在几年前,这里和很多古村一样,因交通闭塞、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流失、老宅破败,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多名村民仅剩多人常年留守。

昔日的“空心村”,如今缘何广受青睐?文创项目的启动,是转折点。

年5月,屏南县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每年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资金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

文创团队入驻龙潭后,一方面修复古村,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从开设公益画室起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短短几年,受过绘画培训的村民已有近百人。在画布上展示家乡新貌,成为一些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目前,龙潭常住人口恢复至多人,村小学成功复办,村子重现生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

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则依托著名的永泰庄寨——宁远庄,打造大中华古兵器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游客。

作为福州古厝的重要组成部分,宁远庄变成博物馆后,共收藏了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各种冷兵器0余件。

“正是挖掘了当地文化遗产,月洲村的旅游发展才有了强劲动力。”在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秋华看来,乡村旅游的这些典范,都非常善于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文化,乡村文化已成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福建立足资源优势,在“百镇千村”创建过程中,重点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问题>>>

重复建设和同质化较为严重

乡村旅游红火的背后,也有成长的“烦恼”。

据调查,目前,福建有1.4万多个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基本仍以观光、农家乐为主,康养、户外体育、研学、民俗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水平不高,开发层次较低,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

省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分会秘书长张明椿认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乡村旅游特色资源禀赋无法形成合力,规模偏小、业态单一。

二是创新主体能力偏弱。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行业部门机构较多,奖补政策标准不一,导致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

三是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对专业人员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体系制定。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旅游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乡村,不太愿意投入;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思想意识跟不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第二,缺少参与主体。一方面,乡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庄老龄化较为严重,常住村民缺少相关技能;另一方面,缺少有能力、有经营意识的带头人,缺少项目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

第三,体制机制不畅。与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农村集体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形成发展合力,对外谈判话语权较弱。

业内人士指出,有别于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应在供给有效、业态精准、产品丰富、提质升级等方面发力。

建议>>>

培育更多“乡村文旅+”品牌

陈秋华认为,助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关键要盘活现有乡村文旅融合优质资源存量,加强乡村文旅融合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下大力气推进品牌建设,可在“全福游,有全福”“清新福建”主品牌之下,培育更多“乡村文旅+森林康养”“乡村文旅+休闲农业”“乡村文旅+研学”等品牌。比如,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充分挖掘耕读文化以及丹霞地貌资源,推出“耕读体验、养生度假、田园生活、岩穴苦读”等系列旅游产品,成功打造了“耕读李家”旅游品牌。

“务必强化乡村旅游顶层设计,建立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和策划。同时,鼓励投资企业、金融机构参投乡村旅游产业基金,以解决乡村旅游产业融资难。”张明椿建议政府出台扶持举措,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抱团发展,并制定政策,以贴息贷款、创业基金奖补等,鼓励支持村民、返乡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以乡村文化特色为依托,以优化游客体验为导向,为游客提供具有地域个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黏性,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乡村文化。”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相关负责人指出,可以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乡村文化进行“现代”包装,优化乡村旅游展示效果,打造服务体验的闭环,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智慧化融合,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福建商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教授孔旭红认为,促进乡村文旅融合不能唱独角戏,必须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集体合作机制和旅游发展模式,吸引农民、投资者以及文化艺术从业者、学者等各方主动参与。每个乡村要从产业、物产、景观、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寻找卖点,深入发掘,深耕细作,强化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输出,既要有新颖的概念,又要有实质性内容。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陈树荣建议,可推广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坚持村民为主体、村两委主导,组织乡贤等能人参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让乡村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成果惠及所有村民。

记者手记

进一步解决三大核心难点

福建日报记者程枝文柯涌晖林秀治

乡村旅游发展是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早在年国务院就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写入《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为乡村文化融入地方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

多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帮扶乡村发展,尤其“五通三化”工程之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硬件趋于完备,但乡村文化进一步融入旅游产业,仍须进一步解决乡村文化特色如何突显、文化红利如何保障、文化人才如何选择这三大核心难点。

乡村文化凸显,需要充分展示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乡村文化样貌很难抵御都市主流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脉络与承载空间日益萎缩。旅游开发者欲充分转译乡村文化的丰富内蕴,应基于对在地乡村文化环境的尊重与理解,多采用种菜、种树绿化,多使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真正把村庄整治得像农村,展现城市居民向往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从而达到重塑乡村文化内涵之目的。

乡村文化红利分配,要照顾多元化参与主体。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为村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路径选择,但乡村文旅产业仍依赖政府主导。在乡村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多元参与群体(尤其社区居民、在地组织与社会团体)如无法经过充分的交流、辩论、整合,达成文化资源开发的理性共识,其利益要求就常被忽视,积极性就可能受挫。

乡村文化人才选择,需进一步丰富。传统上文旅开发专家团队常以商业、经济、管理和营销方向为主构成,使得各地乡村旅游形式高度集中于农家乐、采摘、农事体验等观光休闲业态。笔者认为,乡村文旅应充分吸纳人类学、民族学、文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领域的人才,重新普查乡村文化资源“家底”,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判断和注释。

专家访谈

乡村文旅融合路在何方——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陈秋华

福建日报记者记者程枝文

记者:进入新时代,文旅融合面临哪些新的重大机遇?

陈秋华:近年来,党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省明确了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提出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并出台了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等一系列举措,为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落地福建,振兴乡村文化和旅游经济有了更强大的支撑。

记者:在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我省有哪些独特的资源禀赋?

陈秋华:福建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朱子文化、妈祖文化等地域文化异彩纷呈。福建是文化与自然遗产大省,拥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世界非遗项目7项、农业文化遗产2项,还有众多民族村寨、传统村落、老字号、老品牌、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戏曲曲艺、传统民俗等,这些丰富文化遗存都为乡村旅游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记者:与其他地方相比,我省对乡村文旅资源挖掘力度如何?

陈秋华:总体来说,近年来,福建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对乡村文旅资源挖掘力度还不足。目前,我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层级较低,与之相应的旅游产品在设计构思、表现形式上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在产品文化内涵及体验价值方面也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特别是较多乡村文旅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对非遗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足,文旅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文旅产品,对“吃住行游购娱”乡村文旅全产业链供给要素的整合力度有待加强,还未形成精细化、差异化的乡村文旅产品体系。

记者:在构建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产业体系方面,我省要怎么做?

陈秋华:一要培育与壮大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主体,培育一批乡村文旅融合特色村镇;二要活化与开发乡村文旅融合优质资源,积极盘活现有乡村文旅融合优质资源存量,加强乡村文旅融合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三要巩固与拓展乡村文旅融合客源市场;四要培育与创新乡村文旅融合新型业态,结合森林、农业、海洋、温泉、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文旅+森林康养”“乡村文旅+休闲农业”“乡村文旅+研学”等新业态;五要创新与完善乡村文旅融合产品体系;六要规范与提升乡村文旅融合服务品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两岸民众在平潭乡村民宿参加文创活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龙潭村村民在作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周宁县七步镇梧柏洋村发展红色旅游,人气火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