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黄柏乡蒲头梯田开凿于唐朝末期,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闽东地区面积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汉民族开垦出来的古梯田群落之一。在坡度为30至50度之间的山体上,农田沿着等高线,层层叠叠宛如阶梯。
长久以来,蒲头梯田一直以温婉的气质和清新秀美的景观闻名遐迩。这里不仅拥有扣人心弦的自然风光,还具备深厚的传统农耕文明及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中,成为研究和传承蒲头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内生动力。人文与自然景观互相交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千年养成生态农业系统
蒲头梯田分布在海拔至米之间,面积余亩,规模宏大。这里的梯田通过四季的变化不断为人们创造美的感官享受。
开春,灌满水的层层梯田,宛若根根银带相叠,错落有致,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夏日,绿油油的禾苗随着微风翻卷起道道绿波,迎合着起伏流泻的梯田,构成一幅山水画卷;金秋,层层梯田若级级金阶,将被环绕的山峰包裹成了一座座金塔,流光溢彩;隆冬,梯田和乡村像是被嵌入了冰雕玉砌的童话世界,银装素裹中透着清新与淡雅。
沿途峰峦叠嶂、山林繁茂、夏木阴阴,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又阻隔了喧嚣和炎热,给这片土地洒下丝丝凉意,生出“回归自然”的安宁,吸引着人们前来自驾游玩,摄影观光,体验田园生活。
蒲头梯田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娟秀的外在,更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蒲头人民至今仍保留农业民俗与文化传统——在除夕晚上会点燃干竹条,辞旧迎新,用圣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在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时,将煮熟的糯米放在石槽中捣成糍粑,寓意着丰收、喜庆和团园……
传统耕作古朴自然味道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天然美景是梯田对勤劳善良的蒲头村民最好的馈赠,那么,蒲头梯田稻作系统是蒲头先祖辛勤智慧的结晶。
千年以来,蒲头人民利用森林的水源涵养、御风固土等功能,不断培育森林,沿着山体等高线修筑梯田,将森林渗出的泉水通过水渠引入村庄、农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尽显大地艺术。
良好的生态为蒲头生物多样性保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蒲头仍保留着一批传统水稻品种、家畜品种和诸多野生动物。
梯田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体现在春播秋收,更体现在古人探索、开发自然中总结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
由于蒲头梯田地区冬长夏短的气候特点、特有的作物种类,蒲头人民不断摸索种植方式,将稻谷与其他作物轮种、间种来合理利用和增加土壤肥力。11月至6月种植太子参,在田埂种豆、玉米等;6月至9月种植水稻;修养梯田时,在田中散养鸡鸭……因地制宜、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
由于受山地环境制约,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收获都是依靠蒲头农户的双手完成。春种秋收,从种子到可供餐煮的干粮,需要经过挖头道田、修水沟、打谷、晒谷等十几道工序。但也正是这样的传统耕作模式,使得农产品更加绿色、纯天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为农户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如今,除了种植水稻、太子参等作物,在稻田养鸡、鸭,蒲头人还抓住了柘荣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的契机,推出周末自驾游、摄影观光展等相关活动,打造休闲养生、田园生活体验、亲子教育等旅游项目,深入挖掘蒲头梯田的经济价值。
农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如果梯田无人守护,梯田风光和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
为此,根据编制出台的梯田产业发展规划,黄柏乡进一步加强蒲头村与双岗洋村的联动作用,最大限度挖掘蒲头梯田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发展梯田观光旅游”为主轴,双岗洋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复双岗洋村至蒲头村古道,建设“醉美”蒲头梯田摄影观景台;蒲头村以发展民宿、建设森林木栈道、打造休闲、避暑、健身的旅游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农业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助推产业发展……通过打造蒲头梯田文化经济带,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仅蒲头村就先后投入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蒲头梯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黄柏乡还计划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力度,加快扶持当地企业,与中食北山酒业对接,大力发展硒锌大米,通过打造优质黄金糯稻基地,带动梯田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黄柏乡将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把挖掘、发展蒲头梯田产业作为传承农耕文化的有力抓手,在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之间,凝聚向心力,为蒲头梯田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展现特有的“闽东之光”魅力。
文字:黄柏乡陈婷
图片:刘寿福、游再生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