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一个神秘古村,放养鲤鱼却不捕不食,

鱼,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味,从古以来,祖先们便培育了好多不同品种的鱼类,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四大家鱼”,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烹饪方法。

其实在唐代以前,鲤鱼(liyu)才是最为广泛养殖的淡水鱼类。但是因为唐皇室姓李,所以鲤鱼的养殖、捕捞、销售均被禁止。如今在福建的一个村庄,虽然村里饲养鲤鱼,却从来不捕不食,鱼死了还要进行鱼葬,这里就是鲤鱼溪。

鲤鱼溪(原名东洋溪,Carpbrook),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村。鲤鱼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荥阳郡郑氏先祖为了躲避战乱,迁居至此,为了防止其他人投毒伤害族人,在水中放养鲤鱼,祖辈们立下规矩,先人们制定了严禁捕捞和伤害鲤鱼的族规,村民们严守族规,代代相传。

多年来,如今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彩鳞翻飞”,温顺如驯,婀娜多姿,诚如“神鱼”。伴随着这一溪欢快的鲤鱼,那些沉淀在历史中的前尘过往,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的人情往事,如今依然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着这方土地,滋润着这里的一切,成为这片土地独有的一抹温情。

鲤鱼溪的水流发源于海拔米的紫云山麓,沿途顺流而下,融合数十条清泉河流,最终浩浩荡荡、经历九曲回转,到浦源村口就变成了一条缓缓的溪流,溪水曲曲折折穿村而过,犹如一条宽数米、长一华里的丝带,百年来哺育了这片土地,是浦源村人的“母亲河”,也就是闻名遐迩的“浦源鲤鱼溪”。

鲤鱼溪风景区的构成并不算太复杂,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公园而已,不过让人称奇的是当地至今仍保持着对鲤鱼“不捕不食”的传统,这些鲤鱼不仅不能吃,还被封为神鱼,死后要进行隆重的祭祀,并且还保留了鱼葬的习俗,对于死去的鲤鱼三拜九叩,吟诵字的鱼祭文,再葬入鱼冢中,是当地特有的习俗。

年,鲤鱼溪以“三个世界唯一”(鱼冢、鱼葬、鱼祭文),收录吉尼斯世界纪录——“年代最久的鲤鱼溪”,被称为“中华奇观”,并且先后获得“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曾被评为“福建最美的乡村”,“福建省十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还有鱼冢、明清古街、郑氏宗祠等。

“涧水拖兰翠,游鳞逐浪多,羨鱼休唱钓鱼歌。伫看乐时曾似,跃龙梭。喷沫惊芳饵,浮沉滚碧波,青鳍红尾顺行过,点破天机动静,快如何”,溪中的鲤鱼一点也不怕人,听到人声、见到人影反而会靠拢过来摇头摆尾,如果用手去触摸,甚至会温顺的让你抚摸,这种景象让人称奇。

世间万物,都有大限之日,被人们保护下来的鱼儿也逃脱不了,于是形成了鲤鱼溪独特的鱼葬习俗。鱼葬的程序通常如下:一位老者,手托铜盘,上置一只老死的鲤鱼,并对其进行净香、上酒,然后由族人宣读祭文,将鱼隆重地葬于“鱼冢”中,点香、烧纸钱以表纪念,穿着古装的老者和全村的男女老少一片悲戚,其情其景,丝毫不啻于为亡故亲人下葬,这就是鲤鱼溪流传了八百多年的鱼葬习俗。

鲤鱼溪的景色并不是那么壮观,甚至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整个村庄,沿着蜿蜒的小溪而过,还保存着古老的土墙,古老的泛黄的木门,木结构的老房子挂着一些红色灯笼,有点陈旧,却展现出了人与鱼之间和谐共处,融为一体的美好画面,这种“人鱼”文化,能让你体会到亲近自然的乐趣,以及相互信任的情怀。

走过童趣桥,沿着明清一条街,漫步在古老大街上,这些老房子里还有人居住,很有生活气息。村里也有部分进行了商业开发,修建了一些比较现代的雕塑、建筑,但村中的古朴气息仍在。

现代的人类活动已经越来越挤压自然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破坏了太多,而一踏入这里,就被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所感动,这种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深深反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