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东日报
良好生态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本钱”。近年来,我市围绕“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海更净、业更兴、村更美”的目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生态振兴之路——
重塑绿水青山绘就乡村之美
柘荣夏日草场陈开秀摄
山清水秀、绿色种植,让寿宁县下党乡的有机茶园“身价”倍增;天然氧吧、世外桃源,让周宁县陈峭村成为游人络绎不绝的旅游康养胜地;万亩草场、生态宝地,让柘荣县鸳鸯头村的“绿色价值”不断拓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底气。近年来,我市围绕“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海更净、业更兴、村更美”的目标,持续推进“绿盈乡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海上养殖综合治理。如今,徜徉于闽东乡村,越来越多群众依托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闽东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本钱”。
依托矿山景观打造的主题公园,古田县鹤塘镇西洋村成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先试先行示范点,也使当地经济转型有了方向。
西洋村群众集资建设的住宅新区
利用“有机肥配方肥”“果-沼-畜”“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技术模式,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持续扩大葡萄产业绿色防控覆盖面,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年推广施用有机肥吨。
……
在推进“绿盈乡村”建设中,垃圾分类、厕所改革、污水治理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生活垃圾乡镇转运系统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全市个行政村改厕改水和个自然村户厕改造。在宁德不少村庄中,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发展模式逐渐成型,农村生活垃圾“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过去。
走进周宁县泗桥乡坂坑村,一排排、一栋栋民居小楼错落有致,平坦干净的水泥路蜿蜒到户,房前屋后花草树木交相辉映,从“脏乱差”到“净齐优”,“绿盈乡村”建设,绘制出一幅清晰的生态振兴图。
青山绿水中的坂坑村郑文敏摄
“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坂坑村村民张新木感慨地说,“以前村里路边垃圾堆、鸡圈、猪圈一个接着一个,天气一热不但臭,而且蚊虫乱飞……”想起以前村里的环境,张新木皱起了眉头。
为了改变村庄面貌,坂坑村对村民乱搭建、乱堆放现象进行整治,并推动村庄房屋立面、主街道改造等。同时,在全县率先开展垃圾干湿分类、厨余垃圾制肥工作。短短几年间,曾经的柴火堆变成了微花园,垃圾遍地被干净整洁取代了,这个提起来曾让人直摇头的薄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如今,在“绿盈乡村”的指引下,一批又一批乡村如坂坑村一般走向生态宜居、村美民富,一幅幅高颜值画卷绘就,一首首乡村振兴赞歌唱响。截至年,宁德市“绿盈乡村”达个,占比80.86%,越来越多的群众过上了幸福喜乐的生活。
乡村焕发新貌,海洋重现蔚蓝。船行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海面洁净、波光粼粼。碧海蓝天间,新型塑胶浮球整齐排列着,随着波涛起伏,一口口新型塑胶网箱则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就连许久不见的中华白海豚也多次出现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前……
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渔排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海上民宿(年10月李荣斌摄)
而在过去,这片海域却是另一番模样:抬望眼,尽是养殖所用的白色泡沫浮球和花花绿绿的饮料瓶,杂乱不堪。
巨大反差的背后,是我市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决心。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进一步规范用海秩序,促进海域合理开发利用,推动海上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累计投入资金45.48亿元,共清退及升级改造渔排.73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万个。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宁德探索”,已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典型。
守住“生态美”,实现“百姓富”。绿水青山回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生态旅游和生态特色产业的发展水涨船高。
三都澳海上新型渔排郑维伟摄
依靠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带来的成果,蕉城区三都镇礁头村村民走上了渔旅融合的新路子,村里一半以上养殖户兼职经营起“快艇游”,带游客出海体验渔耕生活,加上渔排上的海鲜“大餐”,旺季时人均一天能增收元。
依托生态优势,我市通过大力发展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构建起“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现代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年,我市“8+1”特色产业规模突破亿元,带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7%。
浓浓的绿意为闽东乡村振兴涂上了生态底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我市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生态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