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剪纸非遗文创周,让非遗潮起来

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pf.39.net/bdfyy/bdfyc/170426/5334051.html

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会给他们冠上“遥远”、“高冷”的标签,但你可知晓,当非遗遇上文创,也能“活起来”“火起来”,摇身蜕变为另一种高级“潮”!

世界非遗柘荣剪纸非遗文创周即将清新来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

快来科普一下

柘荣县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柘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以上项目共有18项:柘荣剪纸、马仙信俗、布袋戏、柘荣游氏仙姑祈福仪俗、柘荣陈靖姑信俗、柘荣评话、柘荣灯谜、柘荣刀剪制造技艺、闽东山茶油制作技艺、“彭山翠芽”制作技艺、辣椒酱制作技艺、僧服传统制作工艺、柘荣提线木偶戏、郑宗远传说故事、柘荣牛肉丸制作技艺、白茶制作技艺(柘荣崈阳堂白茶炭焙制作技艺)、柘荣“八仙灯”习俗、紫砂工艺制作技艺(柘荣)。

柘荣剪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唐代,盛于清、民(国)。柘荣民间剪纸风格独特,保留和传承中原最原始的文化元素和乡风民俗,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

柘荣剪纸应柘荣民俗活动而传承不绝,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作品中较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的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历史文化基因的启迪。

马仙信俗(柘荣)-国家级非遗

马仙信俗是柘荣县民众世代传承、崇信马仙的传统民间习俗。马仙,又称马大仙、马孝仙等,是闽东北、浙东南地区崇信的女神。其孝感动天,传为佳话,殁后被祀为神。与妈祖、陈靖姑并称为闽浙三大女神。马仙信仰于宋元间即传入柘荣,马仙不仅被奉为孝德楷模,也成为民众祛病化厄、禳灾御患的精神寄托。

马仙信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起举办的马仙巡游盛会。柘荣是马仙信仰中心地带,马仙信俗活动最为典型,影响最大。其影响波及闽、浙、赣、粤和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信众达多万人。

布袋戏-省级非遗

布袋戏最初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来的,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历史悠久,现存可考的历史始于清光绪五年()。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一台演出手、脚、口、身并用,两只脚踩五六种乐器,两只手演木偶,最多能让10个木偶同台表演。其行头简单,所有的设备,包括乐器、布袋、木偶,只要两个箱子就全装下了,一条扁担挑起了一个“戏班”,真是“帐前可演天下事,箱中能容世上人”。戏师傅挑着担子,走村串巷,想去哪演去哪演,哪里想演那里演。

柘荣布袋戏堪称八闽绝活,在闽东地区广为流传,是福建省珍贵的地方剧种之一,年被福建省博物院收藏并展示;年,参加“八闽绝活”宁德赛区比赛荣获第三名;年3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柘荣布袋戏。柘荣布袋戏的抢救、保护对研究中国木偶戏和闽南、台湾布袋戏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对加强闽台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柘荣游氏仙姑宫祈福仪俗-省级非遗

游氏仙姑祈福仪俗,是柘荣县民众世代传承、崇信游氏仙姑的传统民间习俗。游氏仙姑又称游仙姑、游姑婆,是海峡两岸游氏的共同祖神。柘荣黄柏是福建游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传承保留了目前海峡两岸最为完整的游氏仙姑祈福仪俗,黄柏游氏仙姑行宫被奉为主宫。

游氏仙姑祈福仪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神诞祈福、四季祈福、除夕祈福以及婚嫁、求学、经商祈福等,以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游氏仙姑神诞日祈福和四季祈福最为隆重,以婚嫁祈福和除夕祈福最具特色。

陈靖姑信俗(柘荣)-省级非遗

陈靖姑信俗是闽、浙、台、赣、粤、湘等地民众世代传承、崇信陈靖姑的传统民间信仰习俗。陈靖姑在柘荣俗称奶娘妈,又称陈夫人、临水夫人、顺天圣母。陈靖姑信俗(柘荣奶娘)以救产护胎受顶礼膜拜,逐渐演变成为民众祛病化厄、禳灾御患、保佑平安的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陈靖姑信俗(柘荣)主要表现形式为请香接火,迎接奶娘,献祭、醮仪仪式,尤以每年正月十五日奶娘诞辰之日最为隆重。

白茶制作技艺(柘荣崈阳堂白茶炭焙制作技艺)-省级非遗

柘荣县是“中国长寿之乡”,自古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历史。柘荣制茶以道家碳焙老白茶技艺尤为突出。碳焙白茶制作技艺真实还原了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凝结了劳动人民对养生文化、饮食文化、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白茶富含丰富的硒、铁、氨基丁酸等微量元素,常年饮用可温补脾胃,清热消炎,调节情绪,缓解神经紧张,帮助促进睡眠,提高脑活力、改善记忆。用老白茶叶外敷,可治疗蚊虫、蜜蜂、无名毒,其显著效果得到广泛应用。

柘荣评话-市级非遗

柘荣评话是以柘荣方音讲述并由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宁德地区柘荣、霞浦、福安、福鼎、寿宁等县市。以古朴、粗犷、高亢、雄浑的北派大书类讲史之风见长,又与江南纤巧、柔美、婉、扣、细腻的小书小说类书风相融合,已有逾年历史。柘荣评话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气息,是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柘荣评话无固定场所,行装简捷,出入方便游动性大深受群众欢迎。

闽东灯谜(柘荣)-市级非遗

柘荣灯谜与中华灯谜一脉相承,极具柘荣地方文化特色。公元年,历史名人袁天禄建造柘洋城,是年元宵节,民间即悬谜供射以增添建城喜庆气氛,柘荣元宵猜谜自此相沿成习。清末至解放后柘荣民间涌现出一大批谜语传承者与爱好者。柘荣灯谜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柘荣灯谜以方言入谜,诙谐有趣,新颖别致、简洁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地域特色浓厚。

闽东山茶油制作技艺-市级非遗

山茶油又称“茶油”、“茶籽油”,其树木被称为“油茶树”、“山茶树”,山茶油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食用历史。富溪山茶油加工历史悠久,自黄柏游氏迁入富溪后就开始从事这一行业,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富溪的山茶油加工作坊保留了人工手工的生产方式,整个加工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产出的山茶油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产品,营养价值非常高。

郑宗远传说故事-市级非遗

郑宗远(—),字思明,号乔岳。明代福建柘荣县楮坪仙岭村人。他一生勤创家业,富甲一方,致富后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将全部家产用于扶世济贫。嘉靖十四年(年),明世宗朱厚熜为其钦谕恩赐七品冠带荣身,旌奖匾额“德义兼隆”。年5月,郑宗远事迹陈列馆被宁德市慈善总会授予“宁德市慈善文化教育基地”。

众爱戴他,在其逝世后,当地民众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广泛传颂郑宗远事迹。郑宗远民间传说故事主要有:郑宗远行善、郑宗远祖籍地牛池湖传说、风抱岩传说、庆远堂改门传说、穿心岩传说、鹅墓传说、韦将军传说、郑宗远转世传说、马仙赐井、郑宗远发家致富传说等。

柘荣牛肉丸制作技艺-市级非遗

《柘荣县志》记载,柘荣牛肉丸是由柘荣游厝里人游树荫在光绪31年(年)所创,至今已有年的历史。牛肉丸小吃是柘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柘荣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柘荣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

牛肉丸小吃是柘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柘荣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柘荣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

柘荣刀剪制造技艺-市级非遗

“炉火熊熊叮当响,家家户户打铁忙。”跨越四个世纪的柘荣剪刀是柘荣人除了太子参之外的又一个骄傲。柘荣剪刀的生产,从清初至年,一直沿续传统手工艺,由能工巧匠,以生铁加钢刃用铁锤锻打成刀剪坯,经水磨、淬火和化蓝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始终讲究精工细雕、镶嵌钢均匀、磨工细、刻花精巧,特别是水磨、下钢、淬火三道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年元月,经国家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评定,柘荣县被授予“中国刀剪之乡”称号,是目前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僧服传统制作工艺-市级非遗

佛门弟子众多,僧服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改革开放后,柘荣手工艺人争先恐后开办手工作坊,其中刘赛凤的裁缝作坊与刘金玉的绣品作坊兼职为僧人制作僧服。他们制作的佛服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质量上乘,深受佛教界众师傅的青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柘荣县出现小规模的僧服制作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德翔僧服有限公司、弘福僧服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僧服等产品热销国内市场,且占据全国僧服市场6至7成份额,并出口东南亚、美国等地。

提线木偶戏(柘荣)-市级非遗

柘荣提线木偶戏,俗称七条线、柴头戏、抽夜游。初步了解,柘荣提线木偶戏担现存有溪坪街、霞山、完店、山场各一担,且柘荣城关袁家巷的一担木偶,至今已传13代。据手抄本记载并对其家谱向上推算,约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提线木偶相传今。

提线木偶戏如果配音演出,两人即可。如平台演出八至十人也够。舞台设备简单,下乡轻便。柘荣提线木偶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吸收浙南及泉州两大木偶派系的艺术因素,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均独具一格。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与高腔。木偶戏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每逢春节元宵“做春福”或秋后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均例演木偶戏。无论开台、扫台,均有一定的仪式与禁忌,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淀。

辣椒酱制作技艺-市级非遗

柘荣传统辣椒酱创始于清初,已有多年的历史。最早为民间自制自食,加工方法也比较简单。后经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一种味美可口的“闽东红辣椒酱”。

“彭山翠芽”制作技艺-市级非遗

彭山翠芽的茶叶生长在被誉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柘荣县。“彭山翠芽”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和福建省名牌产品。它以无公害的高山良种茶青叶为原料,采取传统手工制茶、精致加工的模式,开创出一条新的茶叶品牌道路。

彭山翠芽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彭山翠芽追求以品质优先,只采用清明前高山嫩芽为原料精工细作。坚持传统手工制茶技术,经过茶青验收、清洁、摊晒、杀青、揉茶、初烘、扇茶沫、拣茶、分等、装袋等十多道工序。彭山翠芽外形毫峰挺秀、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幽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匀。可谓“形、色、味俱佳”。

紫砂工艺制作技艺(柘荣)-市级非遗

柘荣紫砂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源远流长。70年代,柘荣紫砂已经是柘荣四大产业之一,县委县政府为发展紫砂产业,相继成立了柘荣县第一紫砂厂和柘荣县第二紫砂厂,培养了大批紫砂手工制作艺人。

紫砂制作技艺凝结了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紫砂泥独具双透气孔结构,所制紫砂壶泡茶浓香,能较长时间保存茶水不变质,有利于储氧保护喝茶人的健康。紫砂作品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因其制作原料的极度缺乏,给成品的唯一性带来升值的空间。多年来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紫砂壶早就成为追求收藏投资的艺术品。

柘荣“八仙灯”习俗-市级非遗

柘荣“八仙灯”习俗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清至民国年间,它是一种集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传说、传统雕刻、彩扎彩绘工艺及动作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通过栩栩如生的八仙人物造型的塑造,诙谐风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再现传统民间艺术,民间民俗文化、吉祥文化的精髓。

柘荣“八仙灯”是民众农闲之余自娱自乐的文化生活方式,也是人们世代相传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祈盼的精神家园,是一种美好生活愿景的传承,是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柘荣“八仙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对研究柘荣的民风民俗、人文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9月26日(星期四)

在仙屿公园

迎一场非遗与文创的邂逅

我们不见不散

文字:县文化馆

图片:摄影协会、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陈婷

来源:长寿柘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