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徐烽摄东南网7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单志强朱子微通讯员黄起青)从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到全省新增长极,宁德步入黄金期,续写新传奇。“十三五”时期,宁德保持“滴水穿石”韧劲,练就“弱鸟先飞”本领,念好“山海经”、抱好“金娃娃”,传播闽东之光,发展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五年来,宁德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三次产业结构从15.2∶53∶31.8调整优化为12.4∶50.4∶37.2。全市GDP接连迈上亿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7.2%,近两年分别以高于全省1.6和2.7个百分点的增速领跑全省,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赶超任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宁德保护生态不遗余力。行走闽东,满眼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图景,生态环境质量加速从“优良”向“优美”转变。这得益于宁德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系统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铁腕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和黑臭水体整治。年以来,宁德全面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销声匿迹20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频繁重返这片蔚蓝海域。为严防整治效果出现反弹,当地还出台海上养殖综合整治长效管控制度,常态化开展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不断筑牢生态文明之基。与此同时,宁德采取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等精准有效的治理措施,以点带面、以案促改,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乡村特色产业活力旺仲夏,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茶厂茶香四溢。“今年这批茶已被上海、天津、闽南等地客商预订。”首章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清笑着说。首章村曾是周宁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村民们常年过着广种薄收的苦日子,年,人均年收入仅多元。“我们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改良品种、建现代生态茶园、兴建茶厂、拓展高端茶,并依托亩生态茶园,闯出一条茶旅融合的新路子。”陈桂清说。依靠特色茶产业和旅游业,首章村不仅在年实现整村脱贫,还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去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村集体茶厂年产干茶多担,年产值多万元,利润80多万元,村集体也有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首章村因“小绿叶”开启致富引擎是周宁发展茶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缩影。周宁是全国重点的产茶县之一,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座,成就了其“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美誉。同样让人引以为豪的是,6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安坦洋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上榜。年,福安坦洋工夫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位列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百年后的今天,坦洋工夫再次扬帆,在“遵循绿色发展、注重质量兴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高位推动下,一跃成为中国红茶标准的制订者。目前,全市共有茶园面积约30万亩,去年毛茶产量2.8万吨、产值17.6亿元、综合产值90亿元。此外,福鼎白茶、柘荣高山白茶、蕉城天山绿茶、寿宁高山茶等闽东好茶百花齐放、争妍斗艳。念好“山海经”,闽东谋振兴。宁德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8+1”特色产业,推行多种扶贫模式,县县有品牌、村村显特色,不但完成了“摆脱贫困”历史重任,而且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古田,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力,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精深加工,上下游产业链全面开启,一朵菌菇撑起百亿产业,“县域工厂化”模式日臻佳境;在霞浦,凭借技术迭代与创新养殖方式,紫菜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市场前景越来越广,养殖户腰包越来越鼓;在屏南,凭借高海拔气候优势,高山蔬菜花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运作风生水起,做大一方产业,致富一方乡亲;……不同的农业产业,相同的增收喜悦。在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带动下,今年宁德将把城市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和产业导入农村,力争“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达亿元。文化兴,乡村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福安“数字+文创”、屏南“乡村+文创”、福鼎“白茶+文化”、霞浦“摄影+民宿”等一批可学可借鉴的文化产业模式,如今在闽东大地不断被复制推广。四大主导产业筋骨壮作为科创板首个突破市值万亿元的公司,宁德时代近期喜事不断。5月28日,宁德时代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攻克了1次超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储能专用电池核心技术;6月1日,宁德时代获得大众汽车集团电芯测试实验室认证,成为全球首家获得该项认证的动力电池制造商;6月15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研发、储能系统产品和产业合作、储能项目以及重点区域市场、国际业务拓展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宁德“金娃娃”落地生金、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牢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殷切嘱托,宁德既高位起步引进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龙头企业,又顺势而为把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有机贯通,实现了补链建群、闭合循环、山海联动,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四梁八柱”。一组数据令人振奋:今年1—4月,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6%,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7%,拉动增长33.9个百分点。宁德把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统筹谋划,由沿海的蕉城、福安、福鼎、东侨等县(市、区)分别对口帮扶山区的屏南、周宁、寿宁、柘荣县,龙头企业布局在沿海,配套产业链项目在山区,既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支撑,也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同,更在城乡协调发展上共建共享。这是“山海协作、联动发展”的科学布局,也是工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活力所在、潜力所在。产业发展,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强调要念好“人才经”。宁德牢记嘱托,着力在引才、用才、留才上下功夫,打通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紧扣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宁德大力整合市域职业教育资源,推广校企‘二元制’‘三二分段制’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四大主导产业链企业人才共育平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本地产业发展的能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对接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项目专业招生占比达52%,实现人才培养的“按需供给”和无缝衔接。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工人们在上汽宁德基地车间进行装配作业。张文奎摄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海上养殖渔排成为一道风景。青拓集团营运中心全景福安市穆云乡虎头村的醉美桃花丁立凡摄山水环绕的宁德市区宜居宜业更宜游柳明格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