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医治 http://www.xxzywj.com/m/福建的宗祠剧场,福建是宗族建设较为发达的地区,是古祠堂数量最多的省份。据有关调查显示,福建省祠堂总数约有座,平均每万人拥有3.59座,每个县、市、区拥有座,宗祠总数名列全国第一,每万人拥有的宗祠数也是全国第一。有如此大规模的祠堂数量,作为祠堂内部标准化设施的戏台数量也非常可观。周宁县埔沅乡郑氏宗祠戏台。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咸丰元年八月初六日,整体建筑呈船形。宗祠内分正殿与戏台两大部分。戏台面向正殿,台面高一点七米,台口高二点八米,台宽六米,深五米。台前设有四柱,两根半柱在中,在旁的两根全柱支撑着单檐悬山屋顶,柱上对联为;“荣悴何常绘出黄粱一梦,劝惩不爽悟来金鉴千秋”。台后亦设有四柱,柱联为:“何莫由斯道折矩周规,懿余得其门入孝出悌”。内两柱之间设置屏风分割前后台,屏风两侧设有上下场门,门、屏上方皆为民国九年所撰立的横匾,屏匾为。“一曲升平”,两边门上为“沸吾耳”“感人心”卷书匾。台板由三截铺成,中段为宽2.7米的活动板,以便祭祀祖宗和迎神时进出之用。台右边连接看楼搭一宽3.1米、深4.55米的平台。供乐队演奏用,后台东西两厢为化妆和服装室,设有圆,方形窗格,可窥见前台活动。连接两厢的是建在与戏台、天井平行的石廊之上的看楼。楼内为小孩观戏席,楼下廊上为妇人看戏之地,宽2.7米、深16.5米,年轻人位于宽9.7米、深7.7米的天井之中,老年人坐在高出天井50厘米、宽16米、深12米的正殿前部中央,以体现封建宗法等级之别。祠内可容纳观众一千四百多人。古田县岭里戏台。坐落于古田县杉洋乡岭里村谢氏祠堂内,始建于清咸丰初。据岭里谢氏族谱记载,戏台坐落在谢氏祠堂前院坪中,原为戏棚。至光绪年间,戏棚已渐颓坏,乃于光绪十二年重修,并改建成固定戏台。台座离屋而独立,全木结构,翘檐方顶,高瓴双挑,压脊三层瓦塔,椽拱并饰彩风。台后附榭可容数十人,十分华丽壮观。后台墙壁上题记累累,有班名、时间与演出剧目。惜年湮代远,字迹模糊,大都难以辨认,仅一、二条可识者,如:光绪二十年二月坝头万兴班演出《白鸟图》《战长沙》等。浙江的宗祠剧场,浙江是南戏发源地之一,最早有关南戏记载的“永嘉杂剧”即出自浙江,修改《张协状元》的“古杭书会”就在杭州。南曲变体后,海盐腔、余姚腔均在浙江。明末清初,受梆子腔的影响,浙江产生了诸多乱弹,如绍兴乱弹等就有明显的梆子特征。浙江也是宗族建设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浙中地区在明代已建有二百五十多个宗祠,到了清代,该地区绝大部分宗族都已建造了宗祠,共有一千多个,平均约五个村庄建有一个宗祠。清光绪年间,“婺郡多聚族而居,皆有宗祠以祀其祖”,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而且祠堂内大都建有戏台。常山县刘氏宗祠戏台。坐落在常山县五里乡五里村,戏台为木结构。台面积87.35平方米,台宽7.6米,深5.35米。用14根木往支撑台板.其中支撑四周台沿的8根、高出台面35厘米,莲花纹洋雕饰。台板厚2厘米,松、杉混拼,台面距地1.75米。正台中央的顶部设有稚一“寿”字和蝙蝠图案之藻井,走道宽1米,长4.75米,高出台面62厘米。走道两头分别开门四扇,其中两赢经木锑通正台,与另两扇通左右厢房。其面积44.9平方米。厢房正面开有格窗,能望见观众。三门县亭旁包氏宗祠戏台:坐落在三门县亭旁镇包家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为歇山顶檐翘角式建筑,屋顶正脊为“双龙抢珠”堆塑.前后两条垂脊前端.原有“瓦上将军”雕塑,已毁。今由坐狮两尊代替;台高1.65米,宽4.45米,深4.55米,面积约20平方米。台前柱为二大圆形石柱高4.16米,直径88厘米。台基础石高35厘米。柱顶、额枋与飞檐翘角之间,斗拱逐层向外挑出,中嵌透雕花板,镂刻精美;媚梁绘画山水、花卉及传统戏目。两大石柱上端“牛腿”各雕有倒挂狮子捧绣球,为全台雕刻之主体。台中顶棚为圆形“藻井”五层叠集.计高1.15米,穹形直径1.8米,每层均有雕花栏板和彩画图案,金碧辉煌。戏台前沿中间有方形石柱二恨.高2.17米,露出台面约50厘米.把前沿作三等分,上端均雕琢母子狮一座,造型生动。戏台面对大殿,后靠“五凤楼”,是放置戏衣、道具和演员化妆之处所,全场可容观众千余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