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武夷山九曲溪。武夷山市委宣传部供图图②:福建大力推进“一县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图为屏南县高山花卉基地中,花农在给文心兰喷水。卓育兴摄(人民视觉)图③:宁德市宁达汽配园内,工人在焊接汽车零部件。张文奎摄(人民视觉)图④:福州滨海新城。姜亮摄(人民视觉)
龙头引领实现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刘晓宇
流水线旁,火花四溅,在宁德市周宁县浙江青山钢管福建分公司的厂房内,一批焊管即将出厂。
“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中东和国内北方地区,月产量能达到吨以上。”公司负责人蔡勇强说。
周宁,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山城小县,曾经工业底子薄,发展条件弱。近年来,周宁县产业发展迈开大步——年引进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亿元,年产值超亿元。
周宁之变,正是宁德跨越式发展的缩影。“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
如今,行走闽东大地,沿山向海,处处涌动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科技龙头领舞,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在沿海蕉城,上汽宁德基地智能化程度国内最高,最快53秒下线一台车。在山区寿宁,三祥新材料“老树发新枝”,投身锆镁合金产业,主动融入锂电池原材料产业链,开启“换道加速”新征程……
龙头引领,集群发展。如今的宁德,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辐射山海、纵贯全域。年至今,宁德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增速已连续7年位列福建省第一位,年产值超亿元。
始终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福建不断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年,福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达21个。
提升作风优化发展环境
本报记者钟自炜
“超出预期!”为旗下42家合作品牌门店很快申领到新营业执照,贝壳找房(福州)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黄丹妮对相关服务连连称赞。
“42家门店分布于全市5个区县,量大面广。按常规流程,全部办下来至少得大半个月,没想到10个工作日就全部完成。”黄丹妮说。
这一切得归功于福州市推出的跨部门、跨行业“六合一”服务模式,企业在一个窗口一次就可完成印章刻制、发票申领、“五险一金”等业务。在福州,企业开办时间由年的8.5个工作日压缩至如今的3个工作小时。今年6月,福州再次升级服务,试点由银行网点协助办理企业开办全流程登记,将“六合一”服务延伸至银行网点。
主动靠前服务、不断提升效率,小小窗口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写下生动注脚,更折射出福建强化政治建设、促进作风提升的不懈实践——
“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常抓不懈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让干部一身泥土香,解了民忧,暖了民心;
“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历久弥新的“四个万家”实践活动,将“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变为实实在在了解诉求、回应关切。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久久为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福建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将不断巩固深化政治建设、作风提升成果,以新作风展现新活力,树立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风正气。
守护历史传承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王崟欣
连排的骑楼被灯光点亮,行人与电动车穿梭其中,街头艺人吹响悠扬的萨克斯乐曲,两侧小吃店里,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这里是泉州中山路的一角。一条中山路,半部泉州史,串联起泉州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记忆。年2月,泉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对包括中山路在内的20多条街巷进行集中的保护提升。
保留传统风貌,修缮老旧建筑,引入新生业态……在中山路附近的水门巷卖面线糊40多年,老板谢锡国目睹了这条街的今夕变迁:“道路变得整洁又好看,人气更旺了,连带着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中山路见证着泉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加强文化保护的新作为。出台地方法规,以法律手段守护文化遗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梯队,发挥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建立泉州海丝史迹志愿者服务队,让保护常态化、全民化……一年前,在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泉州加强文化保护的最佳印证。
福建特色文化众多,闽南文化、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形态各具特色。近年来,福建不断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省拥有世界遗产5个,位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全省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名册)。
加快医改完善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施钰
医院高唐分院诊疗室里,常口村村民付明玉正在进行膝关节康复理疗。今年,这位70岁老人被确诊为膝关节退变,“总医院的主任每月来分院坐诊,我再定期检查和理疗,现在膝盖好了不少!”
不仅如此,付明玉的个人健康电子档案医院的全民健康管理平台,有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成的健康管理团队为其提供一体化服务。“这么多人管着我的健康,心里踏实着呢!”付明玉说。
“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流动顺畅,基层患者的就医体验自然提升。”医院院长聂立雄说。
三明市自年启动医改以来,经历“治混乱、堵浪费”“建章程、立制度”,目前已迈入“治未病、大健康”的3.0版。年,三明市在全部县(市、区)医院,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整合为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年度医院,“超支自负、结余留用”,引导医疗服务向预防端口前移。
“医院参加年度培训,专家下乡巡诊的时候我还能学上几招。”谈起医共体建立后的变化,高唐分院常口村卫生所乡村医生高发旺打开话匣,“自己的能力提升不少,为村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更加丰富。”
如今,高发旺大部分时间都背着健康一体机走村入户,为村里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现在主动服务患者,把患者健康管得越好,收入越高。”
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福建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既着力打造福州、厦门两个医疗服务高地,又注重拓展乡镇卫生院功能,医院。眼下,紧密型医共体已在全省全面铺开,基层诊疗量占比较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深化林改享受生态红利
本报记者连锦添
车行龙岩市武平县,满眼皆绿。走进捷文村,千亩紫灵芝散落林间,拨开地面的落叶,新生命在菌棒的顶端萌动。
“我有青山,林下有宝。”捷文村党支部书记李财林兴奋地说,紫灵芝收益高,当年种植,当年可收两次,但也很“金贵”,对生态要求很高。有了紫灵芝的助力,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多元。
来到上镇村,养蜂场内群蜂飞舞,“甜蜜”产业带来甜美日子。
“林子长得好,林下的产出就多。”上镇村养蜂能人钟亮生说,当年父亲养一箱蜂年收蜜七八斤,现在每箱能收20多斤。10年来他的养蜂基地从1个发展到6个,还为外省提供蜂种。他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去年合作社总收益多万元。
林花、林菌、林果、林药、林禽……林下经济在武平风生水起。林下物产百香果、象洞鸡摆上厦门金砖会议的国宴,代言“福建味道”;富贵籽产量占全国95%以上……
好生态激发了新动能。武平林改经验推广到全省后,激活了八闽群山。截至目前,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近1万家;商品林赎买等9项改革做法,被推广到全国。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林改时的.9亿元,增长到去年的亿元,居全国前列。
《人民日报》(年07月23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