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东第二大古民居,柘荣古代首富之宅院

古往今来,多少风云变幻,朝代兴替,那些帝王将相、三教九流都如过眼无烟,只留下青史中的只言片语,令后人读之而掩卷长思。秦始皇曾营建的阿房宫,唐太宗在西安的大明宫,元朝皇帝所居住的元大都城,这些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也只在考古发掘下现出一鳞半爪,残砖断瓦,也只有北京故宫能让今人遥想当年的皇室气概。

长时间以来,与皇家建筑相对而立的古代民居,则显得落寞许多,直到近年受影视剧、国民经济不断富足的影响,诸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北方院落式宅院及苏州园林式宅院都受到了诸多旅游爱好者的青睐,而在中国南方的福建省,融合北方四合院及江南园林式的民宅大厝,由于多处于山林野薮之中,多不为人所共知。

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境内,有一处风景秀丽的村庄,因地处于北面凤里、南面长岐之中,故各取二村之一字,名为凤岐村。村内有一座气势磅礴、依山而建的大宅院,因当年营造宅院之主人为吴姓,故乡民皆称为“吴氏大宅”。

明朝末年,倭寇祸乱沿海,江浙地区不胜其苦,多有沿海居民举家结伴迁至山中,以避其祸。据清代重修的《延陵吴氏家谱》记载:明季倭寇猖狂,骚乱浙闽几遍,而吾宁尤近海,被其蹂躏、屠戮最酷,天刑地悚,风鹤惊心,我始祖仲演公,仓皇蒙难,挈眷逃行。这段文字描绘了当时吴氏先祖迁居之原因,嗣后吴氏族人披荆斩棘,不畏万难终于在这荒山野岭之中,历经风雨飘摇后开辟了新的家。

明清鼎革,沧海桑田,吴氏族人在深山老林中繁衍到七世之后,乾隆年间,七世祖吴应卯天生聪慧,驰骋商场,以经营竹器木材发家,又通过茶叶生意累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了远近驰名的柘荣首富。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发家致富后就要考虑子孙后代能不能守住这份家业,于是吴应卯选择在各地大肆购买土地、以收地租之利,为子孙谋百年之福。

易经首卦曰:元亨利贞。吴应卯将后代子孙分为四房,以元、亨、利、贞为名,在今福鼎蟠溪镇,柘荣凤岐村,福鼎点头镇,福鼎白琳镇各为四子营造了壮观庞大的四所宅院大厝,而“吴氏大宅”便是二子亨房的家宅,为四处房产中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这处宅院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处的八十年代,仍是凤岐村唯一的建筑,宅院里曾居住着数十户近三百人的村民,直到“吴氏大宅”作为柘荣县最大的古民居被文物部门发现,宅院里的人们才陆陆续续迁出。

从“吴氏大宅”门前望去,青砖黛瓦的建筑依山势层层升高,占地多平米的三进宅院气势磅礴,据专家测量,自前院的墙基到院后围墙,上下落差近30米,俨然古城堡般的存在,令人叹为观止。三重檐的牌楼门房,龙飞凤舞的书着四个大字““凤岐聚秀”,门后书着“仁义为庐””,相互映衬,寄托着七世祖吴应卯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热烈期盼。

恢弘的院落古色古香,古石雕、木雕、砖雕让人目不暇接,不施彩漆的原木、原石、原色,相较于色彩斑斓的皇家建筑,别有一种山村质朴淡雅的风范。据不完整统计,宅院内仅仅花窗就有多个,村民传说当年吴氏家族的丫环,在窗户一开一合之间,天色已由昼至夜,可想而知此建筑群之庞大。

白驹过隙,当年的主人与时光一道,匆匆而逝,只留下了这斑驳的“吴氏大宅”,让人可以回味其生前钟鸣鼎食、锦衣玉食的喧闹场景,俱往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