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途山采风兼解读浦林寺建筑材料

光阴荏苒,往事犹记。那是年7月末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我和吕祥松先生一同前往政和县澄源乡牛途村考察,乍一听“牛途”这个地名,总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疑是此地牛走过的路?基于对它的好奇,便刨根问底,原来牛途这个行政村,东南约10公里有一座山,体态酷似牛型,村民住房也多数建在在“牛脖”之上,当地方言“脖”与“途”同音,由谐音得名牛途,山就叫牛途山,村就叫牛途村了。该村已有余年村龄;是个典型的闽东北山地古老村落。历史上也曾隶属宁德市(福安行政公署)管辖,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属于南平市政和县澄源镇管辖,牛途山地理位置独特,坐落在闽浙两省四县结合部,东于寿宁毗邻,南与周宁相连,北于浙江庆元接壤。而牛途村后山的山头则是政和,寿宁,周宁三县交汇点,当地人说的是“一脚踩三县”就是此地。山路步行,它至寿宁县平溪镇亭下村6.5公里;至周宁县纯池镇桃源村7公里;至政和县澄源镇牛途村8.5公里,这一带三个县几个小村常年居住着以吕姓人口为多的百姓,是他们的先民筚路蓝缕,辗转流连,到扎根此地艰苦创业的开基之所和后裔赖以生存的圣地。牛途山一带周边几十个小村都是闽东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产党领导当地军民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与此毗邻的寿宁县,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地处闽东北部,洞宫山脉南段,位居闽浙两省交界,素有两省门户,五界通衢之称。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被誉为福建的避暑胜地。有传承三百多年的北路戏,被称为戏剧孤本,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存有较完好的明清时代贯木拱廊桥19座,被誉为世界木拱廊桥之乡;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任寿宁知县。

与此毗邻的周宁县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有风景秀丽的九龙潭瀑布,鲤鱼溪,红豆杉林,柳杉林等景点。   

政和县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辖澄源镇牛途行政村,下有牛途、丁坑、下奄3个自然村,附近有赤溪桥、大梨溪桥、澄源前村-林山古道、分都亭、镇龟塔、定风寺等旅游景点,有政和白茶、政和工夫、政和茉莉花。

汽车在蜿蜒山路上艰难攀高转爬上高地,到此时,疲惫不堪的车和人刚缓过神来,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大片空旷之地,辛弃疾的名句“路转溪桥忽见”悠然响彻耳边,说的就是这种意境。放眼望去,那是一处丘陵凹地,土质为黑色淤泥,内夹杂大量水杉树根,可以看出这里原来应该属于高山湿地,到处长满古树林,偌大的一片盆地分东西两块,西面凹地较大,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三面环山,一处向下缓缓铺陈,地势平坦,泉水清澈,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气候宜人,环境十分优美,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又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正是此情此景的写照。

村东南端两公里处有浦林禅寺遗址。浦林禅寺座落在牛途洋上部视野开阔风景秀丽的山脚下,海拔一千多米。此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天朗月明,惠风和畅。是人民群众十分景仰心仪的地方。据说浦林寺在元朝初年被烧毁荒废,遗址处残留2件清代石香炉和3尊现代木雕菩萨像,现代简易棚内还零星散落明代石构件和柱础石,但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建筑材料的四件宝物:一是建筑斗拱,二是宋代陶瓷残片,三是古代瓦当,四是老古三合土。

浦林寺原名牛途庵,建于哪个年代已无法考证,据老一辈口传,它承继了福州华林寺的格局和建筑风格,,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大殿坐北朝南,抬梁式构架,保存魏晋风韵,造型古朴;斗拱简洁严谨,无一根铁钉,大量运用插拱。承继“越山吉祥禅院”的衣钵。这种斗拱既起支撑的力学作用,又有装饰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传统住房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木结构的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史称之为土木之功。这种斗拱既起支撑的力学作用,又有装饰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传统住房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展现古代建筑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和聪明才智。

县志记载的“普林寺”在施工的淤泥层底部出土不少宋代瓷器残片,采集到古瓷器标本;共计57件,其中北宋28件,南宋29件。北宋瓷器标本有刻划纹青釉碗残片3件,青瓷器盖2件,刻划纹青瓷碗残片23件;南宋陶瓷器标本有酱釉瓷缸片3件,酱釉陶罐残器1件,青瓷壶口沿残片1件,刻划纹青瓷碗残片24件。(见下图)

从这些瓷器残片观察,器形绝大部分为碗,少量壶,器盖和陶罐残片,年代大约从北宋晚期到南宋中期主这个阶段,均属生活用器,其制作工艺水平精湛,用料细致讲究,充分证明我国陶瓷工艺的古老和高超,也佐证宋代以前这里就有先民在此生存活动。

中国人使用三合土的历史是久远的。在古代,常常用三合土来筑墙、做基础、做坟墓封土等。古代三合土除了使用石灰和土之外,还掺有糯米、蛋清、红糖、动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白矾等“添加剂”。在历史文献上,明《天工开物》中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浦林寺遗址残留的三合土地面用料和工艺,与它的描述完全一致。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说中国古代三合土“其坚如石”,从现代对古三合土的实物取样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因为消石灰(成分是氢氧化钙)与土、砂和骨料中的矿物产生胶凝反应,生成硅酸钙和铝酸钙,并把未反应的颗粒包裹和胶合成了一个整体。在此之外,也发生了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结晶以及氢氧化钙自身结晶等。结晶对强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添加糯米浆使碳酸钙结晶相对比较均匀致密,使抗压强度有所提高。但蛋清、红糖、动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等对抗压强度的提高不起大的作用,只有一些辅助作用。它的表面硬度,抗压强度,防水、抗冻融,“其坚如石”使用效果和寿命都让人钦佩。

中国建筑建材史告诉我们,秦砖汉瓦最能标明一个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其中汉代瓦当尤为突出,它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还有兔、鹿、牛、马动物图案,饰面以莲纹、葵纹、云纹居多;浦林禅寺遗址出土的瓦当饰面风格与此十分相近。

闽东北美丽的牛途山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大年初一,有一个和尚,饿昏在牛途村吕氏家门口,主人许红娘见状即将其扶入房内,悉心照顾数日离去,临别还赠送一些粮米。和尚无比感激,言:“无以为报,此山上大雪封山时,唯有一处无雪,汝可葬于此地,必福泽后辈。”因此,许红娘过世后,晚辈即尊言将她葬于牛途山上。此后从明朝初期开始,一共有七位闽东北吕氏祖先先后安葬于此。其子孙昌盛繁衍至今在此地安居乐业,闽东北人民群众素以行善为美德,可以说太婆许红娘的善举只是一个典范。

浦林禅寺久经风霜,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只残存遗址,村民动议筹资重修时,吕府陆清香老夫人欣然捐款一万。

此举在当年万元户都很少见的年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捐款的票面看,多为角币分币,百元票额的不见一张。可见这些积蓄都是老人平时省吃俭用所存。拳拳之心可见大善,现年94岁的老人至今仍在种菜,养鸡,编筐劳作,自食其力。对此,笔者十分感动,以七律一首,咏杜鹃花赞颂之:

子规啼血染高岗,缕缕清香逸四方。叶茂枝繁思沃土,花团锦簇恋山乡。

持家俭朴佳名播,处世仁慈懿德芳。撷取一枝来祝寿,尊前且喜萃千祥。

徜徉在牛途山青山绿水之间,沐浴暖暖的阳光,大口吸取高负离子的空气,放眼湛蓝的天空,喝一口甘甜的泉水,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然而,这里的青松,柳杉,杜鹃花,小刚竹,以它以质朴的语言和人们对话,以特有的气质和游人作交流,总能勾起你的乡愁,激起你的遐想。

从浦林禅寺遗址走山路一华里,便到了三县交界处,只见四处矮木杂灌,一棵高大的青松巍然挺立,十分抢眼,它生长于大山坚强不屈,根扎于石砺百折不挠,是闽东根据地革命先烈的化身,象征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和人民群众正直与豪迈。此外,它还是一棵当地群众公认的“信”树,它客观公正地标明三县四村的界限,它一年三百六十天坚守岗位,雷电不惊,风雨无阻站岗放哨,维护八方四邻的团结和睦,有它在从未发生林权纠纷和盗砍盗伐。

与青松刚强的性格相反,柳杉则显得格外阴柔秀美,牛途洋一大片厚厚的草甸下满是柳杉的躯干和枝条,它足见这里原本就是成片的柳杉林,柳杉,乔木,高可达50米,胸径可达2米多;纤维状红棕色树皮,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近轮生,平展或斜展;小枝细长,常下垂,绿色,枝条中部的叶较长。雄球花单生叶腋,长椭圆形,集生于小枝上部,成短穗状花序状;雌球花顶生于短枝上。球果圆球形或扁球形,边缘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成熟。不知什么原因,现在人们已看不到柳杉林的壮观气势,令人欣慰的是就在浦林寺遗址不远的山道上,仍然挺立几株苍翠的柳杉,其中有两株一高一矮紧紧相偎,很象一对情侣,人们称它们为夫妻树,高的挺拔刚劲,稍矮的小鸟依人。阿诺多姿,象征着人们对爱情的甜蜜。

牛途洋青山上遍地都是五彩杜鹃花,此景无时不落入你的视野,这种落叶灌木,高2米许,分枝多而纤细,叶革质常集生枝端,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至倒披针形,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花芽卵球形,2-3朵簇生枝顶;蒴果卵球形,长达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这里的杜鹃无须人们的培育,全靠大自然的恩赐,它遇土扎根,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它就恋这方热土,寄托无限乡愁。它不怕大树遮阴,不与小草争肥,坦然自得。开出的花却色彩缤纷,这难道不是山区民众明显的个性特征吗?

牛途山的小刚竹看去极为平凡,它竿高1-2米,直径1-4厘米,成长的竹竿呈绿色或黄绿色,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有不分枝的小节,笋期5月上旬。盛笋5月中旬,生笋味微苦,熟笋无苦味,味淡供食用。刚竹生长于贫瘠的山地,密集的鞭根向四处伸展,种类多、栽培广、用途大,在我国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浑身是宝,竹竿可田间搭棚,房舍晒衣,竹叶清凉解暑,竹稍可制扫帚,竹枝可赶牛驱蚊,竹笋则是鲜美的菜肴。若遇个别老者登山需要,还可作为手杖。非常接地气。是山民忠实朋友。在广大山区人民群众的身上,它这种甘于奉献精神体现的相当充分。

牛途山风景是美丽的,牛途山风情是热烈的,青松张开双臂欢迎,柳杉翘首在盼望,杜鹃花微笑的脸庞,小刚竹舞着春风,牛途山在召唤朋友的到来!

丁临川写于年夏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