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如何玩出不同味金台资讯

金秋时节,漫步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入目即是风景。

两岸民众在平潭乡村民宿参加文创活动。

龙潭村村民在作画。

周宁县七步镇梧柏洋村发展红色旅游,人气火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进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带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福建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怎么有机融合?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专家学者有何看法?

趋势gt;gt;gt;乡村文化成转型升级新引擎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自驾、短途、家庭亲子游成为乡村旅游市场新趋向。数据显示,去年1—8月,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2.07亿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到亿元。

金秋时节,漫步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入目即是风景:沿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前行,小桥流水,黄墙黛瓦沿溪而建,一座座古民居正变身为书屋、咖啡馆、小酒吧、民宿,让人流连忘返。

而就在几年前,这里和很多古村一样,因交通闭塞、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流失、老宅破败,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多名村民仅剩多人常年留守。

昔日的“空心村”,如今缘何广受青睐?文创项目的启动,是转折点。

年5月,屏南县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每年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资金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

文创团队入驻龙潭后,一方面修复古村,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从开设公益画室起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短短几年,受过绘画培训的村民已有近百人。在画布上展示家乡新貌,成为一些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目前,龙潭常住人口恢复至多人,村小学成功复办,村子重现生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

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则依托著名的永泰庄寨——宁远庄,打造大中华古兵器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游客。

作为福州古厝的重要组成部分,宁远庄变成博物馆后,共收藏了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各种冷兵器0余件。

“正是挖掘了当地文化遗产,月洲村的旅游发展才有了强劲动力。”在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秋华看来,乡村旅游的这些典范,都非常善于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文化,乡村文化已成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福建立足资源优势,在“百镇千村”创建过程中,重点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问题gt;gt;gt;重复建设和同质化较为严重

乡村旅游红火的背后,也有成长的“烦恼”。

据调查,目前,福建有1.4万多个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基本仍以观光、农家乐为主,康养、户外体育、研学、民俗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水平不高,开发层次较低,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

省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分会秘书长张明椿认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乡村旅游特色资源禀赋无法形成合力,规模偏小、业态单一。

二是创新主体能力偏弱。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行业部门机构较多,奖补政策标准不一,导致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

三是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对专业人员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体系制定。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旅游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乡村,不太愿意投入;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思想意识跟不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第二,缺少参与主体。一方面,乡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庄老龄化较为严重,常住村民缺少相关技能;另一方面,缺少有能力、有经营意识的带头人,缺少项目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

第三,体制机制不畅。与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农村集体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形成发展合力,对外谈判话语权较弱。

业内人士指出,有别于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应在供给有效、业态精准、产品丰富、提质升级等方面发力。

建议gt;gt;gt;培育更多“乡村文旅”品牌

陈秋华认为,助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关键要盘活现有乡村文旅融合优质资源存量,加强乡村文旅融合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下大力气推进品牌建设,可在“全福游,有全福”“清新福建”主品牌之下,培育更多“乡村文旅森林康养”“乡村文旅休闲农业”“乡村文旅研学”等品牌。比如,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充分挖掘耕读文化以及丹霞地貌资源,推出“耕读体验、养生度假、田园生活、岩穴苦读”等系列旅游产品,成功打造了“耕读李家”旅游品牌。

“务必强化乡村旅游顶层设计,建立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和策划。同时,鼓励投资企业、金融机构参投乡村旅游产业基金,以解决乡村旅游产业融资难。”张明椿建议政府出台扶持举措,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抱团发展,并制定政策,以贴息贷款、创业基金奖补等,鼓励支持村民、返乡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以乡村文化特色为依托,以优化游客体验为导向,为游客提供具有地域个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黏性,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乡村文化。”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相关负责人指出,可以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乡村文化进行“现代”包装,优化乡村旅游展示效果,打造服务体验的闭环,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智慧化融合,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福建商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教授孔旭红认为,促进乡村文旅融合不能唱独角戏,必须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集体合作机制和旅游发展模式,吸引农民、投资者以及文化艺术从业者、学者等各方主动参与。每个乡村要从产业、物产、景观、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寻找卖点,深入发掘,深耕细作,强化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输出,既要有新颖的概念,又要有实质性内容。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陈树荣建议,可推广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坚持村民为主体、村两委主导,组织乡贤等能人参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让乡村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成果惠及所有村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